一同对抗不信

出自圣ç»�的书和布é�“

跳转到:导航, 搜索

相关资料
More 作者: John Piper
作者索引
More 对于 成圣和生长
主题索引
关于本翻译
English: Battling Unbelief Together

© Desiring God

Share this
我们的使命
这翻译是出版的福音翻译, 这是一个在线部存在以福音为中心的书籍和文章可免费获得在每一个国家和语言。

了解更多 (English).
如何帮助
如果你说英语好,你可以帮助我们的志愿者翻译

了解更多 (English).

作者: John Piper 对于 成圣和生长
部分 Battling Unbelief 系列

翻译: Chi Chi Han

Review 你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审查本翻译的准确性 了解更多 (English).


希伯来书10:19-25;3:12-14

我如何在事奉上得力

我在事奉上能得力、不气馁,因为神以一群为我祷告,鼓励我在信心之役勇往直前的人围绕着我。如果你在信心和事工上没有感受到这种支持,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你改变这种情况。圣经教导我们,在信心和爱心生活上若要得力、不气馁,全凭信徒有意识地在信心上彼此建造,在爱心上互相激励。缺乏这种同心建立信心的意向,我们便会失去热忱,远离神,在罪的蒙骗下变得刚硬。假如没有人把我们抢救出来﹙雅5:19;犹23﹚,我们所谓的信心便会触礁,在不信中灭亡。

大约一星期前,我收到一位同工弟兄寄来的一张明信片。这张明信片坚固了我的信心,为我带来希望,鼓励我勇往直前。这张明信片并不是写给我,而是写给主的,是一个祷告:

亲爱的主, 我们的救主,求祢感动所有信徒同心作出我们前所未有的祷告,借以荣耀祢自己。愿我们因与祢有前所未有的亲蜜对话为乐,为满足。愿我们的教会经历前所未有的朝气和活力。愿祢的能力,借着多方有力的代求,更完全地被释放出来,让我们在自己的国家,以致于世界各地,攻陷黑暗的坚叠,好叫祢的名在各地都被尊崇、敬仰。求祢特别带领您的仆人约翰,他正为关乎伯利恒教会未来的一些急务困扰。虽然情况不明郎,求您让他内心相信祢终必带领,以致他有不动摇的平安。 仆, 比尔上

鼓舞可来自信件,但神更常使用人为我们打气。这正是我们今天早上所要讨论的题目。

对抗不信,并持守信心之役

我们上星期从罗马书4:20看见信心–荣耀神的信心,是著眼于未来,并且基于神的应许。神借着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就是耶稣的死和复活,为相信祂的罪人赚取衪所有的应许。然而荣耀神的信心,不会白瞪着这个事实,而是稳站其上,盼望得到耶稣为我们赚取的所有应许,把盼望建立于这些应许上,并且勇往直前,过信心的生活。信心是著眼于未来,从心里盼望着神的应许。

我们也看到这种信心是爱和公义的根源。加拉太书5:6:「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唯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相信神的应许是所有爱和良善的根源。

我们看到这个真理的反面–不信,就是所有罪的根源。

我們由此可以作出结论,基督徒生命的当务之急是学习对抗不信,并且持守信心之役。我们必須排除一个想法,以為我们成為基督徒前,我們要争取信心,对抗不信,但我們现在已經成為基督徒,便可放松,因為争战已过去。我既是基督徒,已经得胜了。这是错误的想法,使你容易受不信阴险之害。在保罗生命快结束时,他回顾几十年的基督徒生活,在提摩太後书4:7这样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過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他的整个基督徒生命都为持守信心而争战。

其他信徒在我們的信心之役中作扮演的角色

保罗持守信心之役的一个方法是以顾意为他禱告和鼓勵他的信徒圍繞自已。你知道保罗往往以团队进出吗?他不会独行独往,其中有巴拿巴、西拉、提摩太、路加、亚里达古、马可、以巴弗和其他人。他唯一的一次被迫單獨去雅典,他的灵几乎被当地无法抗拒的邪惡压倒,他便马上请提摩太加入他的行列。

你可能以為保罗(或其他传道人)的信心,从來不需要其他人的支援。且听歌林多後书7:5~7怎樣说:

我们从前就是到了马其顿的时候,身体也不得安宁,周围遭患难,外有争战,内有惧怕。但那安慰丧气之人的神,藉着提多来安慰了我们。不但藉着他来,也藉着他从你们所得的安慰,安慰了我们。因他把你们的想念,哀恸,和向我的热心,都告诉了我,叫我更加欢喜。

当惧怕开始在保罗的生命中占有上风,他需要可以加强他信心的亲密朋友与他同工。我們也需要同样的合作伙伴。這就是清晰(20/20)异象的成因。

基於希伯來书10:24,25的五点

现在让我们看看希伯來书10:24,25的经文。我要從这兩节经文提出简单的五点。

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原文作看见)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1.聚會

经文吩咐我们要聚會。

这里提及的聚會似乎是要容许大家彼此相顾,激发爱心的聚會,并不是指你光静悄悄地去参加一个大型的教會聚會,又静悄悄地离开。這种聚會是指你可以对某人说一些话,帮助他们更有爱心,别人亦可以对你说一些帮助你更有爱心,帮助你更有行善的能力的话。

这是我们为什么强烈相信教會中小组的作用。这个「彼此」的原則,要求我们与别人有某一程度的交往。星期天早上來教會敬拜,至为重要,却不足夠。神要我们彼此面对,让我们可以彼此劝勉和互相鼓勵,勇往直前。

因此,第一点是要参加小组聚會。

2.避免不聚会的习惯

第二点是避免养成不聚会的习惯。

这跟第一点几乎一样,不过第25节似乎对此加以强调,所以我也要这样做。经文说:「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这里警告我们,不跟其他基督徒一起聚会可以变成一种习惯。你现在自问一下:你是否只习惯参加教会中较大型、不表露你是谁、不需要有很多互动或负责任的活动?这种生活方式目前是否让你感觉很自在?

你们有很多人会回答说:「是的。」为什么?因为现在已经成为习惯,你已经习以为常。事实上,这是你对基督徒生命的一般看法,以致于我现在对你讲的话会对你造成威胁。你不希望有人告诉你,圣经坚决认为,假如你不参加旨在激发你去爱和行善的任何小组聚会,你便是行在主的旨意以外。

因此我的第二点是要你避免养成不聚会的习惯。假如你现在有这个习惯,你要下决心在今年改变这个恶习。我们要帮助你得到清晰﹙20:20﹚的异像。

3.聚会越来越频密、越来越认真

第三点是当审判的日子越来越临近,你的聚会也应该越来越频密、越来越认真。

第25节的结尾这样说:「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那日子是指基督再来的时候,这世代的末了。当历史快要结束,压力、灾难和危险会增加,邪恶和撒但的活动会增多,你的信心和爱心会受到更多威胁。耶稣在马太福音24:11-12这样说:「且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这个世代理当对希伯来书10:25的话加以重视。如果你希望你的爱心在撒但和邪恶的猛攻下仍然幸存,你必须与可以激发你去爱和行善的人一同聚会。既知道那日子临近,那些以为可以孤军作战的基督徒遭殃了。

当我们看到大灾难和邪恶的风暴来临,让我们把互相代求和彼此劝勉的聚会弄得越来越频密、越来越认真、越来越迫切。

4.激发爱心 让你与信徒相聚的时间成为彼此激发爱心的聚会。要彼此激发爱心。

你们聚在一起时,不要漫无目的。不要光说,基督徒之间的交通是好事,因此我们便聚在一起聊天。这是好事,聊天也是很美的事。不过这样漫不经心、懒懒散散地 聚会,在今天来说似乎太冒险了。第24节说:「又要考虑如何彼此相顾,好叫你们能够彼此激发爱心、勉励行善。」﹙字面翻译﹚这是一个明显的目标。我们聚会,好叫我们分散的时候,有更多能力、资源、动力、智慧去爱,去行善,让我们如耶稣所说,当别人看到我们的好行为,便把荣耀归给我们在天上的父。神可见的荣耀会受到影响。我们不单有一个明显的目标,也有迫切的意向。 「要考虑」这个句子表示我们要注意到底怎样才可以帮助别人有能力去爱。我们不要随便地走进20:20异像的聚会,满脑子还是想着世上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要带着目的而来,「要考虑」,要注意、观察、聆听。今天晚上大卫有什么需要吗?今天晚上怎样才可以帮助诺尔更坚强?

第四点是:你们聚会要有目标,要以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为目的。

5.在神的应许下增强信心

最后一点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该怎样去激发别人的爱心,勉励别人行善呢?爱的根源是什么?所有公义和真善行的根源又是什么?答案在于要相信神的应许。因此,第五点是要把每一个小组的基要目标定于增加对神应许的信心。

第23节有这个意思:「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可见彼此激发爱心,帮助对方坚守对神应许的指望,两者有非常密切关系。

尽管别人在家和在工作岗位上碰到障碍,你可以怎样激发他的爱心,勉励他去行善呢?答案在于把他们的指望建于神的应许上。爱心是从相信神应许的主根上长出来的。

劝勉的目标

最后,请看3:12-13。

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小心注意:我们彼此劝勉的目标可分两方面。首先,第12节提到不信的恶心。我们要竭尽全力彼此帮助,抵挡不信的心。这样的心是邪恶的,会使我们离弃永生神。其次,第13节提到我们彼此劝勉的目标是因为罪的迷惑性,「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不信的心招至罪,罪是爱的相反。因此我们小组的目标很明显。我们必须互相帮助,对抗不信。我们必须彼此帮助,持守信心之役。没有人可以超乎这个需要。我肯定有此需要。 我现在要请你低下头,求主向你显明你也有这方面的需要,并且显明你应该怎样去满足这方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