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们,考虑一下基督教唯乐论

出自圣ç»�的书和布é�“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搜索
(创建新页面为 '{{info|Brothers, Consider Christian Hedonism}} <span lang="ZH-C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当耶稣警告他的门徒们他们可能有掉脑袋的危险时,(路加福...')
 
(1个中途的修订版本没有显示)

在2010年10月19日 (二) 03:31的当前修订版本

相关资料
More 作者: John Piper
作者索引
More 对于 牧师之职部
主题索引
关于本翻译
English: Brothers, Consider Christian Hedonism

© Desiring God

Share this
我们的使命
这翻译是出版的福音翻译, 这是一个在线部存在以福音为中心的书籍和文章可免费获得在每一个国家和语言。

了解更多 (English).
如何帮助
如果你说英语好,你可以帮助我们的志愿者翻译

了解更多 (English).

作者: John Piper 对于 牧师之职部

翻译: Xue (Esther) Zheng

当耶稣警告他的门徒们他们可能有掉脑袋的危险时,(路加福音21:16)他用“然而,你们连一根头发也不损坏“的应许(18节)来安慰他们。 

当耶稣告诉他们要跟从他就意味着舍己和背十字架(马可福音8:34)的时候,他许诺“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35节)。 

当耶稣命令他们撇下一切并跟随他的时候,他向他们保证他们将会“在今世得百倍⋯⋯并且要受逼迫,在来世必得永生”(马可福音10:18-31) 

如果我们必须要变卖掉一切,我们就欢欢喜喜地去做,因为我们要买的这块地有宝藏埋在里面。(马太福音13:44) 

这里所提及的基督教唯乐论,不是指我们的喜乐是我们至高至上的目标,而是指追求我们的至高至上的目标应该总给我们带来喜乐。所有的基督徒都相信这一点,但基督教唯乐论包含更多,那就是我们应该尽力来追求喜乐,对喜乐的渴望是每一件善事的正确动机,如果你放弃追求自己的喜乐,你就无法讨神喜悦。 

基督教唯乐论的目标是用合乎圣经的道德体系来代替康德学派的伦理。德国哲学家康德逝世于1804Immanuel Kant 1727-1804),他是当时对“如果我们试图从一行为中获取任何利益,那将会降低这一行为的道德价值”观念最有权威的拥护者。如果力行者“无私心”,其行为则是好的。我们应该做好事是因为这是善举,任何寻求喜乐或报偿的动机则会腐化其行为。 

为了反抗康德学派的伦理(其已被传为基督教的伦理胜久!),我们必须光明正大地宣告圣经的唯乐论伦理。在爱德华兹逝世那年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 ,康德正值34岁,爱德华兹在他早期的决议中这样表述道:“下定决心,要用尽我所能有的体力、脑力、精力、激情和狂热,并要用尽我所能想到的方法来获得在另一个世界里一切我可以得到的喜乐。” 易斯(C.S. Lewis 1898-1963)在给威纳肯(Sheldon Vanauken 1914-1996)的一封信中如此写到:“正如你所知道的,竭尽所能地得到欢喜快乐,乃是一种基督徒义务”。 

并且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 1925-1964)如此表达了她对克己主义的见解:“你们总是为了更好的善事舍弃较好的善事,反之则为罪。想像一下我全副武装,咬牙切齿、慢慢潜近喜乐的情景,好像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搜索行动” 

康德学派的观点认为喜乐作为你行为的非刻意性的结果是允许的。但所有这些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锁顶的目标是喜乐。我们拒绝承认“无私心”的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和渴求欲。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意志力不是独立自主的,它总倾向于它认为能带来最大喜悦的事或物。(约翰福音8:34 罗马书6:16 彼得后书2:19) 

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说得对(《沉思录》250)“所有人无一例外都在寻找喜乐。他们都瞄准这个目标,不同的只是他们用来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个目标他们甚至不会做最小的事情。这是所有人所有行为的最终动机,甚至那些打算自杀的人”。 

“无私心”的道德行为(做好事只因为是好的)不仅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无渴欲的。这是不符合圣经的,不然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变得越好,他就越难行道德。在圣经里好人并不是那种不喜欢做善事,但只因为这是他的义务才硬着头皮做的人;一个真正的好人好怜悯好行善(弥迦书6:8)并且喜爱神的律法(诗篇1:2)。但是这样的人如何做一件善事而不存“私心”呢?越好的人在顺服中得越多的喜乐。 

康德喜欢“无私心”的给与者,神爱乐意的给与者(哥林多后书9:7)。“无私心”而出于义务的行为不蒙神的喜悦。他的旨意是我们以行善为乐并且相信我们的顺服确保并增加我们在神里面的喜乐。 

哦!我希望能从我们的教会中赶出“美德要求的、忍痛无怨的义务性行为”的观念;赶出“好的东西只能是顺服的结果而并非其动力”的观念。圣经里有很多应许,它们并不是小心附加的无动机的结果;反之,它们都是清清楚楚地大胆地被用来激励我们的行为。 

那么,圣经道德体系和属世道德体系的不同之处不是前者是“无私心”的,而是用心于更高尚更纯洁的事物上。例如: 

路加福音6:35写到“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注意1)世俗的扩增永不应该是我们的动机(“不指望偿还”);但是2)神通过应许将来的赏赐来给与我们力量来承受这为爱所受的损失。 

在路加福音14:12-14再次写到“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宴席,倒要请那贫穷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注意1)不要为了世俗的利益来做善事;但是2)要为属灵和天国的利益而做。 

但是康德学派的人会说:“不对,这些篇节只是描述了如果你用“无私心”的态度来行事,你将得到什么样的报酬,并不是教导我们来寻求报酬。” 

对此有两个答复:1)就象说“吃这片药,我就给你一个5美分”如果你认为对这个5美分的渴望会毁了吃这片药的行为,那么这是一个很差的教育例子。但是耶稣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老师,并不是愚蠢的。2)更重要的是有很多经文不单建议我们而且更是命令我们存着对将来恩典的希望来做善事。路加福音12:33写到:“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 

在这里“周济他人”和“预备永恒的财宝在天上”的关系中,后者不仅仅是结果而更是目标。“将预备财宝在天上作为你的目标,而且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是变卖所有的周济他人”。 

再者,路加福音16:9写到;“要藉着那世俗的钱财来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到永存的帐幕里去”路加不是说得永存的帐幕是合理运用钱财的结果,他是说“用合理运用钱财来达到确保永存的帐幕的目标”。 

因此,我们给康德学派伦理一个响亮的“不”字,在教堂的坐位上我们说“不”,在教堂的讲道台上我们说“不”。在教堂的坐位上,那只是义务表演或行为的观念可以把人们的心从敬拜中撕拉出来。在真诚的敬拜中通常有两种态度:在神里面喜乐或是为喜乐不足而忏悔。 

星期天早上11点,希伯来书11:6进来和康德辩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如果你不以一个寻求赏赐者来到上帝面前,你是不能得他的喜悦的。所以蒙上帝喜悦的敬拜是以唯乐主义的态度追求这位“在其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其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的神。(诗篇16:11) 

在讲道台上,弟兄姐妹们,如果我们都是基督教的唯乐主义者而不是康德学派的义务指挥官,那将会有多大的变化呀! 

约翰•布鲁德斯(John Broadus)正中其心当他说道:“讲道者们可以合法呼吁对喜乐的渴望和其消极的对应物——对无喜乐的畏惧。那些坚持我们做善事只应该因为是好的的哲学家们根本不是哲学家,因为他们不是忽略了人类的天性就是沉浸于幻想的推论中。”(《讲道文的准备与传授》第117) 

作为基督教的唯乐主义者,我们知道每一个听者都向往喜乐,我们也永不会让他们否认或抑制这种渴望。我们将引导他们怎样用神的恩典来填补他们灵魂的饥饿。我们会用大红、黄和蓝来描绘上帝的荣耀,将用深灰的烟影来给地狱涂色。 

我们将在圣灵的引导下尽所有的努力来说服我们的人们“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希伯来书11:26);施会使他们比受更快乐(使徒行传20:35);应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应以认识他们的主基督为至宝(腓立比书3:8);耶稣所有的命令的目的是让他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翰福音15:11);如果他们以耶和华为乐,他就将他们心里所求的赐给他们(诗篇37:4);敬虔加上知足的人便是大利(提摩太前书6:6);因靠耶和华而得的喜乐是他们的力量(尼希米记8:11)。 

我们不会用康德学派对义务的呼吁来激励他们的侍奉工作,但是我们将提醒他们,耶稣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希伯来书12:2);戴德生•泰勒(Hudson Taylor)一生充满了苦难和折磨, 在他临终前他说道:“我从没做过任何牺牲。”(《戴德生·泰勒的灵程秘密》第30)